2023年是现代土耳其共和国建国100周年。回望曩昔百年,土耳其国内政治格式、经济结构、戎行人物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汹涌新闻将连续推出“从奥斯曼到土耳其”系列文章,从前史动身,回想土耳其“构成”进程中的要害节点。
众所周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曼帝国是同盟国阵营的首要参战方,且因战胜而崩溃覆亡。因而,这场以欧洲列强争霸为中心的全球抵触,在很大程度上刻画了现代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式。近年来,国内出书界聚集一战中东战场,先后译介了一批通俗读物与学术专著,其间包含美国记者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的《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话、帝国愚行与现代中东的构成》(社会科学文献出书社2013年版)、英国前史学家尤金·罗根(Eugene Rogan)的《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广西师范大学出书社2017年版)、美国前史学家西恩·麦克米金(Sean McMeekin)的《奥斯曼帝国的完结:战争、革新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中信出书社2018年版)、美国前史学家戴维·弗罗姆金(David Fromkin)的《完结一切平和的平和: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现代中东的构成》(中信出书社2020年版),以及英国记者彼得·霍普柯克(Peter Hopkirk)的《新大博弈:一战中亚争霸记》(民主与制作出书社2020年版)等等。这一出书热潮充沛标明,社会公众关于中东业务的爱好日积月累,并巴望从前史中寻求更深层次的了解。
[德]利曼·冯·桑德斯( Liman von Sanders)著,陈利宽等译,社科文献出书社2023年2月出书鉴于国内现在引入的一战中东作品大都出自英美学人之手,由延安大学前史文明学院陈利宽教师领衔翻译的这部《奥斯曼战记——德国将军一战回想录》,便展示出绝无仅有的史料价值。此书原名《在土耳其的五年年月》(Fünf Jahre Türkei),系德军名将奥托·利曼·冯·桑德斯(Otto Liman von Sanders)的战争回想录,1920年由柏林奥古斯特·谢尔出书社(Verlag von August Scherl)首度刊行。中译本依据1927年出书的美国水兵学院英译本《Five Years in Turkey》移译,完好保留了原著面貌。作为德土同盟中的要害人物,利曼·冯·桑德斯在一战迸发前夕出任德国驻奥斯曼帝国军事参谋团团长,这以后指挥两国联军获得加里波利战争的严峻成功,保证了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战略安全。至战争晚期,他以集团军群司令之职,授命前往巴勒斯坦前哨,担负起阻击英军的重担,但因寡不敌众而未才能挽狂澜。简而言之,利曼·冯·桑德斯的征战阅历,不只是德土同盟兴衰浮沉的生动描写,一起也增加了其个人回想的威望性与传奇性。此书不只包含巨细靡遗的战事记载与言必有中的个人谈论,还收录了很多作战陈述和通讯电文,反映出德国军政高层对中东战场态势与土军作战力气的全体点评。接下来,笔者将结合个人研讨,简述这部回想录的成书布景与时代含义。奥斯曼军事现代化变革中的“德国要素”
德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合作能够追溯至19世纪30时代。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为了遏止俄国实力的急剧扩张,奥斯曼帝国在素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Abdul Hamid I)、塞利姆三世(Selim III)与马哈茂德二世(Mahmud II)的先后领导下,敞开了效法西方的军事现代化变革。在变革初期,奥斯曼戎行处处以法国为典范,将其军事理念奉为圭臬。尔后,跟着法军实力的相对式微,德国逐渐取而代之,成为土耳其人的新榜样。1835-1839年,普鲁士陆军上尉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h von Moltke,即日后大名鼎鼎的陆军元帅老毛奇)应奥斯曼帝国战争部长科贾·许斯雷夫·穆罕默德帕夏(Koca Hüsrev Mehmed Pasha)之邀出任军事参谋,并参加策划了第2次土埃战争。在1839年6月24日的尼济普(Nizip)会战中,奥斯曼戎行遭受决定性失利,导致普鲁士军事参谋团的作业被逼中止。19世纪七八十时代,德毅力帝国在普法战争成功的根底上强势兴起,而奥斯曼帝国则在英法俄三大国的蚕食下危在旦夕。面临内交际困的政治形势,“以德为师”再度成为奥斯曼帝国整军经武的不二法门。1882年,在素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Abdul Hamid II)的恳求下,德国陆军少将奥托·凯勒(Otto Kähler)带领3名军官赶赴君士坦丁堡,担任选用德式规范全面改组奥斯曼戎行。次年,德军总参谋部军官科尔马·冯·德·戈尔茨(Colmar von der Goltz)开端为奥斯曼军方培育参谋人员,其军事理论作品《装备的公民》(Das Volk in Waffen)创始“公民战争”(Volkskrieg)概念,影响了大批具有民族主义思维的土耳其年青军官。
德国军事理论大师、陆军元帅科尔马·冯·德·戈尔茨,奥斯曼现代戎行的奠基者1885年11月凯勒将军去世后,戈尔茨接任军事参谋团团长一职。凭仗大刀阔斧的处事风格与素丹自己的肯定信赖,他打破一系列宗教-政治阻止,将戎行变革落实到实处。一方面,戈尔茨经过引入德制枪炮,明显提升了奥斯曼陆军的武器装备水平,一起还将达达尼尔海峡的防护工事整修一新。另一方面,他高度重视现代军事教育,一手建立起德土军事人才联培机制,选拔体现优异的奥斯曼军官前往德国,打开为期2-3年的专项学习。在戈尔茨的不懈尽力下,普鲁士战争技艺得以被奥斯曼军事领导层所吸纳,不少日后身居高位的青年军官乃至以“戈尔茨一代”自居,足见其崇高威望。从某种含义上讲,他为一战期间的德土军事同盟奠定了情感根底。1895年,奥斯曼政府在戈尔茨起程回国之际,颁发其陆军元帅军衔与“帕夏”头衔,以此赞誉他长达12年的参谋作业。在1897年第一次希土战争中,奥斯曼帝国的新式陆军给予希腊部队毁灭性冲击,充沛展示了德国教官的练习成效。戈尔茨离任后,德国方面为了添补职务空缺,决定向君士坦丁堡差遣常驻武官,然后完结德土军事沟通的常态化。1898年10-11月,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 II)对奥斯曼帝国打开国事拜访,期间高调表态,声称自己是“素丹与全球3亿穆斯林的朋友”。此次“东方之旅”使得德土联系敏捷升温,而“柏林-巴格达铁路”的开工制作与军械交易的继续增长,则令两国进一步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关于奉行“世界方针”(Weltpolitik)的德毅力帝国而言,奥斯曼帝国的地理位置、人力资源、宗教威望与政治境况,使之成为携手应战协约国霸权的抱负盟友。当青年土耳其党人于1908年7月建议政变并攫取政权后,决断连续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时代的对德军事合作,在当年秋季约请“老朋友”戈尔茨拜访首都。1909-1911年,青年土耳其党中心人物、陆军军官伊斯梅尔·恩维尔(İsmail Enver)前往柏林担任奥斯曼帝国驻德武官,并和德国军界乃至德皇自己建立起私家友谊。作为德国军事教条的忠诚信徒,他于数年后升任奥斯曼帝国战争部长,成为人尽皆知的 “恩维尔帕夏”(Enver Pasha),是德土军事同盟的首要缔造者。在1912-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期间,共有24名德军军官执役于奥斯曼前哨部队,首要担任对立劲敌保加利亚。即便如此,实力不济的土军仍是损兵折将、铩羽而归。巴尔干战争的严峻失利,迫使苟延残喘的奥斯曼帝国愈加依靠德国的政治保护与军事支撑。为了回应土方诉求、抵挡俄国要挟,德国政府派出了一支由42名军官组成的全新参谋团,而参谋团团长并非别人,正是利曼·冯·桑德斯。
1913年12月,利曼·冯·桑德斯(中心戴大檐帽者)带领德国军事参谋团起程前往奥斯曼帝国,此为行前合影利曼·冯·桑德斯与一战德土同盟在授命前往奥斯曼帝国之前,利曼有着极为超卓的军旅生计。他本名奥托·维克托·卡尔·利曼(Otto Viktor Karl Liman),1855年2月17日出生于波美拉尼亚小城施托尔普(今波兰斯武普斯克)一户具有犹太血缘的商贾家庭。从腓特烈·威廉文理中学(Friedrich Wilhelm Gymnasium)结业后,利曼以士官替补生身份,于1874年3月13日参加第115(兼黑森大公第1)禁卫步卒团(Leibgarde-Infanterie-Regiment [1. Großherzoglich Hessisches] Nr. 115),并在一年后提升少尉。1878-1881年,他经过层层选拔,前往柏林普鲁士战争学院(Preußische Kriegsakademie)进修,随后被调入第23(兼黑森大公第1)禁卫龙马队团(Garde-Dragoner-Regiment [1. Großherzoglich Hessisches] Nr. 23)。1887年,利曼以中尉军衔进入总参谋部,然后成功跻身德军精英阶级。1900年,他以少校军衔出任第6(兼西里西亚第2)“戈岑伯爵”骠马队团(Husaren-Regiment „Graf Goetzen“ [2. Schlesisches] Nr. 6)团长,仅用8年时间即官拜少将,后于1911年出任第22步卒师中将师长。1913年6月15日,他被德国当局任命为驻奥斯曼帝国军事参谋团团长。次日,威廉二世在登基25周年纪念大会上,颁发利曼贵族爵位,后者挑选承继亡妻阿米莉·冯·桑德斯(Amelie von Sanders)的贵族姓氏,正式更名为“利曼·冯·桑德斯”。
1913年12月14日,利曼·冯·桑德斯带领参谋团抵达君士坦丁堡,并依据协议规则,出任奥斯曼第1军司令,担任首都周边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防务作业。专心巴望肢解奥斯曼帝国的俄国,无法忍受土军部队指挥权落入德国将领之手,旋即宣布强烈抗议。依据利曼回想,德国交际官员为了安慰俄方心情,曾多次劝说其抛弃第1军的指挥权,但他根据武士的职责与荣誉,不肯屈服政治压力。所以,德土当局只好采纳“提升离任”手法,经过将利曼选拔为马队大将和奥斯曼陆军元帅,停息了这场交际风云。但是,“利曼事情”进一步激化了德土两国同俄国的对立抵触,为中东区域卷进战争埋下了伏笔。1914年1月,前驻德武官恩维尔出任奥斯曼帝国战争部长兼土军总参谋长,成为利曼的直属领导。虽然前者的亲德情结极为稠密,但两人因职权胶葛而联系欠安。在回想录中,性格正直的利曼毫不掩饰自己关于顶头上司的鄙夷之情,以为恩维尔惯于戏弄政治权术,在军事上缺少练习、经历与判断力,无法处理跨国合作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但他一起也供认,德军参谋对奥斯曼帝国的言语文明与风土人情遍及缺少了解,不少人难以担任驻外作业。
跟着一战全面迸发,德国于1914年8月2日同奥斯曼帝国签署隐秘盟约,并在不久之后,派出两艘新锐战舰“戈本”号(SMS Goeben)与“布雷斯劳”号(SMS Breslau)驶往君士坦丁堡,驰援奥斯曼水兵。经过一番交际拉锯,奥斯曼帝国于11月参加同盟国阵营参战,相继拓荒美索不达米亚、高加索与苏伊士运河三大战线。在打开全面发动时,奥斯曼当局妄图凭仗素丹哈里发穆罕默德五世(Mehmed V)的宗教影响力,召唤全球穆斯林一起抵挡协约国。但在利曼看来,此类宗教宣扬缺少实际含义,因为与奥斯曼帝国结盟的德国与奥匈均为基督教国家,而宗教情感的凝聚力亦适当有限,难以弥合奥斯曼帝国内部的民族对立。1914年12月,恩维尔无视利曼有关冬日行军的危险正告,亲率第3集团军向高加索区域的俄军建议进攻,成果却在萨勒卡默什(Sarikamish)战争中落花流水。此役简直葬送了整个集团军,也令利曼与恩维尔之间的个人恩怨继续晋级。1915年头,土军在苏伊士运河再度受挫:由青年土耳其党另一巨子杰马勒帕夏(Djemal Pasha)带领的第4集团军,被驻埃英军轻松击溃。连续而至的数场成功,使得协约国对土军实力产生了过错估量,以为只需进攻达达尼尔海峡、直取君士坦丁堡,即可“毕其功于一役”,将奥斯曼帝国逐出大战。
奥斯曼帝国战争部长恩维尔帕夏虽为亲德派,但与利曼·冯·桑德斯联系欠安面临日趋严峻的战场态势,利曼·冯·桑德斯临危授命,于1915年3月24日出任第5集团军司令,担任据守加里波利半岛、捍卫达达尼尔海峡。在回想录中,利曼记叙了自己指挥德土联军抵挡协约国海陆攻势的完好经过。他以为,军力布置与战术机动是海岸防护的制胜要害,所以便使用战争打响前的4周时间,进行了缜密预备:首要,利曼经过地理调查与战术点评,对敌军或许选取的登陆地址予以细心挑选;其次,他将麾下戎行分为规划附近的3个战争群,并使用高强度的行军与演习,使其习惯阵地环境、坚持举动灵敏;最终,他全面集结现有资源,有用完善了作战阵地的交通通讯与修建工事。实战证明,上述尽力收效明显。在舰队火力的援助下,协约国集结数十万重兵,于4月和8月建议两次大规划进攻,均被德土联军成功击溃。9月,保加利亚倒向同盟国阵营,迫使协约国从加里波利前哨抽调军力,投入巴尔干战场。11月,德土联军在获得声援后,开端把握战场主动权。协约国部队目睹制胜无望,于1916年1月全面撤军。加里波利战争是德土军事同盟的“高光时间”,奥斯曼戎行凭仗坚强毅力,获得了参战以来的初次严峻成功,其杰出体现赢得利曼的高度欣赏。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的“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Mustafa Kemal)也在此次激战中赢得传奇名誉,被利曼点评为“勇于承当职责的领导人”。
担任奥斯曼戎行指挥官的利曼·冯·桑德斯,摄于1916年,此刻他已率军获得加里波利战争的成功但是,奥斯曼帝国捍卫家乡的坚决决计,无法掩盖其所犯下的战争暴行。利曼指出,1915年对亚美尼亚人驱赶举动给奥斯曼戎行带来了极为严峻的负面结果,“简直是命运的报应”。在他看来,奥斯曼当局对亚美尼亚人的严峻处置,源于前者疯狂的民族主义心情,而担任履行驱赶方针的下级官员与一般宪兵均难辞其咎。自1916年起,紧跟德国脚步的奥斯曼帝国开端积极参加欧陆战事,遴派精锐部队前往加利西亚与罗马尼亚,利曼对此予以坚决对立。他深知,在协约国的压倒性优势下,奥斯曼戎行并不具有看护疆域的才能,远征欧陆只会进一步削弱本地驻军的兵员本质与作战功率,从而危及中东战局。1917年头,转守为攻的英军在美索不达米亚战场获得惊人打破,于3月拿下重镇巴格达。为了夺回此地,德土两国于6月联合建立F集团军群。该部队彻底模仿德军编制组成,由前德军总参谋长、步卒大将埃里希·冯·法金汉(Erich von Falkenhayn)指挥,其参谋部包含65名德军军官与9名土军军官,但实践军力仅有集团军规划。不料,协约国并未给予同盟国喘息之机。在阿拉伯民族起义的加持下,驻埃英军于当年秋季敏捷挺近巴勒斯坦,迫使F集团军群的主力部队疲于奔命、难有作为。12月初,英军一举霸占圣城耶路撒冷,逐渐把握中东战场的主导权。
利曼·冯·桑德斯(前排左四)与奥斯曼高档军官的合影1918年头,俄国在与同盟国签署《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公约》撤退出战争。东线休战暂时缓解了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压力,却使恩维尔帕夏误判大局、将很多军事资源投入外高加索区域,妄图趁俄国堕入革新内战之际,克复东部失地。如此一来,巴勒斯坦便沦为同盟国的非必须战线,然后为协约国扩展战果发明了机会。3月,利曼·冯·桑德斯顶替法金汉出任F集团军群司令,带领3个实力空无的集团军,在约旦区域迎战英军与阿拉伯起义军。尔后半年间,对阵两边互有胜负、相持不下,但利曼深知,因为缺少兵源弥补与物资供应,德土联军早已沦为强弩之末。9月19日,英军在埃德蒙·艾伦比(Edmund Allenby)将军的指挥下建议最终总攻,并于隔日冲入F集团军群司令部驻地拿撒勒。经过一番剧烈巷战,利曼幸运逃脱,指挥残兵一路慌乱后撤,同盟国战线随之分崩离析。在回想录第22与23章中,他生动描绘了部队亡命溃逃的紊乱场景,悲痛之情溢于言表。9月30日,保加利亚宣告战胜,德土两国的陆上交通就此中止。10月间,跟着大马士革与阿勒颇的相继凹陷,占据在叙利亚区域的同盟国部队被英军彻底清除。堕入绝境的奥斯曼政府只好抛弃军事反抗,于10月30日同协约国签定《摩德罗斯休战协议》(Armistice of Mudros)。两天后,在德国政府的保护下,包含恩维尔帕夏在内的青年土耳其党领导人团体逃亡柏林。与此一起,利曼·冯·桑德斯的军事参谋生计也迎来了结尾。1918年10月31日,他在阿达纳将剩下部队的指挥权交予得力干将凯末尔,随后赶往君士坦丁堡,受命组织德国戎行撤离回国。1919年2月,他在搭乘归国船舶停靠马耳他时,被英军指控为战争罪犯并强行拘禁,后因证据不足,于8月21日获释,其回想录的主体内容正是完结于在押期间。归国后不久,他于10月10日退出现役,告别了服务多年的戎行。1929年8月22日,利曼去世于慕尼黑,身后归葬达姆施塔特,享年74岁。在回想录的跋文部分,他以哀叹的口吻总结了德土同盟的前史经验,给后人留下深入警示。利曼指出,无论是在战前仍是战时,德国对奥斯曼帝国的希望都远远超出了后者的才能规模,所以注定无法完结,而德土当局的激动自傲与好高骛远,则是同盟国折戟中东的首要原因。
一战德土同盟的后世影响
虽然德土军事同盟随一战战胜而分裂,但在战后数年间,不少曾与利曼·冯·桑德斯同事过的军中同僚,相继步入两国权利顶层,从而保证了德土双边联系的连续。1923年,凯末尔带疆域耳其民族主义者获得革新战争成功,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现代化的土耳其共和国。1924年3月3日,土耳其和德国签署友好公约,正式建立交际联系。反观德国方面,曾于1917年出任土军总参谋长的汉斯·冯·塞克特(Hans von Seeckt),在战后成为德国陆军总司令,是魏玛国防军(Reichswehr)的魂灵人物;曾任奥斯曼第4集团军参谋长的弗朗茨·冯·巴本(Franz von Papen),于1932年成为魏玛共和国总理,后于1939-1944年间出任德国驻土耳其大使;而身败名裂的纳粹德国交际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Joachim von Ribbentrop),也曾在一战晚期担任德国驻奥斯曼武官。德土高层所共有的“战友回忆”,推进两国在建交之后康复军事合作。据统计,从1925年至二战迸发前夕,德国先后派出24名陆军退役军官与12名水兵退役军官,前往坐落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军事学院任教,其间又以威廉·冯·克莱维茨(Wilhelm von Klewitz)、罗伯特·布尔曼(Robert Bührmann)和希尔玛·冯·米特尔贝格尔(Hilmar von Mittelberger)三人最具影响力。对这批德军教官而言,利曼·冯·桑德斯的回想录无疑是打开作业的必读攻略。
1943年夏,土耳其军事代表团在德国水兵军官(举手者)陪同下观赏大西洋壁垒,前排左二即为代表团团长杰米尔·卡希特·托伊德米尔将军二战期间,土耳其根据前次大战的前史经历而严守中立,但与轴心国坚持着密切联系。1941年6月18日,德国在侵略苏联前夕,同土耳其签署互不侵犯公约。为了将土耳其再度拉入己方阵营,德国当局可谓煞费苦心:1942年4月28日,德国驻土耳其大使馆特意举行以德国军事参谋为主题的图片展览,并约请佩尔特夫·德米尔汗(Pertev Demirhan)、希尔米·奥奈(Hilmi Onay)等多名土耳其亲德派军官前来观赏,旨在使用两国并肩作战的过往回忆,鼓动土耳其与本国“再续前缘”,齐心协力对立苏联。1943年夏,希特勒约请土耳其军事代表团拜访德国。经过德方精心组织,以杰米尔·卡希特·托伊德米尔(Cemil Cahit Toydemir)将军为首的土耳其军官遍访欧陆各地,全面调查了德国戎行的战地练习、武器装备与防护工事。即便如此,审慎抑制的土耳其政府仍是不忘德土军事同盟的失利经验,一直回绝参加轴心国,乃至还在德国大势已去之际,于1944年8月2日与其绝交。二战完毕后,土耳其与联邦德国别离于1952年和1954年参加北约,然后以成员国身份结为军事盟友,直至今天。在北约准则框架下,联邦德国国防军和土耳其装备力气之间的高层互访与技术合作备受世界注目。不只如此,两国的军械交易也是长盛不衰,令人回想起克虏伯枪炮热销奥斯曼帝国的时代。出于实际政治原因,德国军事参谋团和一战德土同盟在今世土耳其的官方叙事中长期处于边际位置,但加里波利战争的光辉成功与利曼·冯·桑德斯的军事才华,已然成为两国回忆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前史是过往与当下的永久对话”,对照审视《奥斯曼战记》中的史实细节和活泼至今的德土军事沟通,人们不难窥见德国关于现代中东的耐久影响力。
(本文来自汹涌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汹涌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