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8月23日,天津外国语大学世界传媒学院承办教育部中外言语沟通协作中心2023年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中医文明与摄生”结业式顺利举办。“汉语为媒、文明作桥”,中医是我国传统文明中的重要部分,本次课程设计兼具文明性和实用性,旨在为海外汉语爱好者介绍中医文明和摄生常识,让学员在进步汉语水平的一起,更多了解中医文明,感触中华优异传统文明的博学多才。来自俄罗斯和越南的120余名学员团聚云端,敞开中华文明体会之旅。天津外国语大学世界传媒学院师生采访了参与汉语桥项目的越南学员欧铭兴(AU MINH HUNG),欧铭兴畅谈了他的中文情缘以及连续不断的愿望与酷爱。
结业式上的优异学员
越南华裔欧铭兴,23岁,本年7月刚结业于胡志明市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已取得汉语水平考试(HSK)6级证书(6级是HSK最高等级),现在在越南的一家汉语中心任教。他报名参与了2023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中医文明与摄生”,并在结业式上讲话。他流利的汉语表达和文采斐然的讲话赢得教师和同学们的点赞和拍手,成为熠熠亮光的学员明星,其他学员向他讨教学习汉语的经历。
欧铭兴说:“我身为华裔,我国是我的第二个家园,汉语是我民族的言语。但我从小没有机会学习汉语,此事是我幼年最大的惋惜。我觉得身为华人,一定要会说汉语,这是我挑选学习汉语的主要原因。”他用“收成颇丰”归纳此次汉语桥的学习收成,他在言语直播课上学习了中医中的成语,比方文过饰非、起死回生、对症下药等。欧铭兴对“文过饰非”形象最深入,“我刚大学结业开端作业,‘文过饰非’这个成语教会我一定要英勇面临自己的缺陷和缺乏,不要由于惧怕他人批判就躲避,遇到问题要活跃面临”。此次汉语桥项目不只进步了他的汉语传闻水平,还让他感触到中医的奇特魅力和中华传统摄生的趣味,教师们让他逼真体会到“读万卷书好像行万里路”的道理,他期望下一年赴华攻读研究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中越友爱、汉语推行工作做出奉献。
“汉语会成为我余生的伙伴”
欧铭兴回想自己喜欢汉语是从中文歌曲开端的。高一的某天,欧铭兴偶尔在电视上听到《宠爱》这首歌曲,动听的旋律和好听的汉语发音给他留下了深入形象。接下来的两年,欧铭兴开端寻觅和倾听各种中文流行歌曲,“每天听中文歌已成为我日子中的一种习气”。
他说,在刚开端学习汉语阶段,听中文歌有助于操练拼音。欧铭兴最喜欢的中文歌曲是《同爱同在》,“由于它的歌词很有含义,歌声也十分好听,唱出了生机和芳华”。记者采访他时,能够感触到他运用汉语表达时的顺利与自若。
高中结业后,欧铭兴开端在越南的一家汉语中心学习汉语。他说在学习汉语的道路上,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汉语启蒙教师黄素源。黄教师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士生,讲课生动有趣,常常给学生共享在华留学的故事,她的课深受学生们的喜欢,也为欧铭兴打开了汉语学习的大门。在学习体系汉语三个月后,欧铭兴发现自己现已完全爱上了这种言语,“最初我仅单纯把汉语看作第二外语来学习,但学过一段时间后我决议挑选我国言语这个专业作为我攻读本科的专业”。所以他进入到胡志明市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
2019年10月欧铭兴大学入学
欧铭兴在大学四年学习十分仔细吃苦,学习汉语是他最想做的工作。关于怎么学习汉语,欧铭兴有自己的方法,他以为汉语学习的中心要义能够在《论语》中找到答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在课堂上专心致志地听课,全身心肠投入到学习中,课后及时温习所学的常识,并预习新的内容,乐在其中”。欧铭兴深信,成功来历于持之以恒的尽力,“在越南,有些人学习汉语仅想学拼音,他们觉得没有必要知道汉字或许坚持学习写汉字,我不赞同这个观念。由于汉语不是越南人的母语,假如只局限于传闻而忽视读写,又在短期内不运用的话,很快就会忘记之前学过的常识”。欧铭兴关于学习汉字也很有心得,他以为关于刚学习汉语的人来说,誊写汉字并进行重复稳固的方法有助于深入回忆和了解识字,“每个汉字都有它的故事,并且大部分汉字均由214个部首构成,汉语学习多了,汉字写多了,自然会觉得它没有像咱们曾经幻想中那么难了”。
欧铭兴说,之所以学汉语学得那么仔细,是由于对汉语的酷爱是他之前对其他言语从来没有感触过的。终究欧铭兴以优异的成果大学结业,并在结业后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尽管年青,但欧铭兴很笃定地告知记者:“我感觉我对汉语有一种了解之感,让我越学越上瘾,期望汉语成为我余生的伙伴,我想成为一名汉学专家。”
2023年7月8日欧铭兴参与大学结业典礼
跟着我国经济的开展和世界地位的进步,世界许多国家呈现汉语热。美食、中医、音乐……不少外国人出于对我国文明的喜欢走上学习汉语之路。他们酷爱汉语,更酷爱我国深沉的文明底蕴和绚烂悠长的文明,不以山海为远,汉语梦筑起友谊桥梁。欧铭兴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中文姓名的涵义,“受恩于爸爸妈妈和帮过我的人,铭记于心;受恩于国家,使其兴隆”。他等待能有更多的越南年青人学习中文,了解我国,亲身体会在我国的日子,将中越的友谊连续下去,“对我而言,未来这将是一趟圆梦之旅,我会紧握这根接力棒,把对汉语的酷爱一向传递下去”。
(供稿:天津外国语大学世界传媒学院 修改:我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杨成)
来历:我国日报网